說起煙幕彈和紅外熱成像,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士兵在煙幕彈遮蔽敵方視線的情況下,使用紅外熱像儀進行作戰的場景。那么煙幕彈在紅外熱成像技術面前真的沒有招架之力嗎?
歷史上,人們從一戰期間就開始系統地使用人造煙幕作為隱蔽軍事目標的手段。德國海軍將三氧化硫、氯磺酸等發煙化合物用于戰場。法國陸軍上尉伯格爾則在黃磷燃燒劑的基礎上,研制出了一種煙火混合劑,其含有的四氯化碳與金屬鋅能夠反應生成濃烈的白煙。二戰期間,英國人使用六氯乙烷和黃磷等化合物進行發煙,大大降低了德國空軍對英國城市空襲效果。蘇德戰爭的第聶伯河戰役中,蘇軍則在60余個渡口施放煙幕進行掩護,導致德軍2300多架次的飛機轟炸,僅有6枚炸彈命中目標。
然而以19世紀50年代末,美國響尾蛇導彈為起點,到1970年代,啼錫汞光子探測器問世,紅外探測技術開始了迅猛的發展。采用紅外制導技術的精確制導導彈目標命中率達到了90%以上,藏在煙幕后的目標開始變得無所遁形,傳統煙幕彈的遮蔽作用受到了挑戰。
針對這個問題,美、英、法、德、瑞典、加拿大等國家紛紛開始組建了各自的煙幕實驗室,以研究能夠對可見光到毫米波波段的所謂“全波段遮蔽”的煙霧。1997年,德國NICO公司宣布成功發明出一款全波段煙幕劑——NG19,并聲稱該煙幕劑能夠在一定的濃度下,不僅可以有效干擾可見光、紅外波段,還能干擾毫米波整個波段的雷達探測。當然,我國在此領域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卓有成效。
因此,電影中的場景若使用的是普通的煙幕彈,士兵們確實是能夠通過紅外熱成像儀對煙幕后的敵人進行識別并戰斗。但現實中,也存在紅外熱成像無法穿透的煙幕彈。
近年來,紅外對抗技術仍在不斷發展。紅外探測方面,多傳感器數據融合( MSDF—MultisensorData Fusion)技術開始在國外受到高度重視,一些采用數據融合技術的探測系統已陸陸續續研制成功。煙幕彈方面,也朝著更多的頻譜覆蓋、更好的分散效果、更大的發煙面積、更長的發煙時間等研究方向繼續前進。這一場“矛”與“盾”的較量,還將繼續持續下去。